海南省乡村振兴局 助农商城
您当前位置:首页> 新闻 >  乡村建设

一位博士与他在三亚的乡村边角地

   来源:海南日报   时间:2024-06-04 07:47:00

■ 海南日报记者 黄媛艳

从建筑垃圾的堆放地,到特色种植产业发展的试验田,这两年来,三亚崖州区临高村村民陈爱玉眼看着家门口的两亩撂荒地变了个样。“了解这两亩撂荒地的改造情况,问易博士就对了。”6月3日,陈爱玉向海南日报记者介绍。

她口中的“易博士”,是村里的“博士村长”易克贤。从2022年7月开始,58岁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研究院研究员易克贤带领9名年轻的博士,定向服务临高村。

针对村里人多地少、产业单一的难题,“博士村长”因地制宜指导村民开展热带特色作物新品种的引进与立体复合种植,在村里进行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示范与培训,充分用好技术、用足边角地,发展豇豆、芦笋、斑兰和夏季蔬菜等种植产业。

“这块边角地之前都是砖、水泥块等建筑垃圾,团队用挖机平整后开垦出来,开展芦笋新品种引进与滨海沙地栽培技术,以及基于防虫网、纳米生物菌肥的蔬菜绿色种植技术等项目试验。希望可以带领村民用好科技成果发展庭院经济、乡村经济。”易克贤说。

边角地为滨海沙地,土壤不保水且肥力不足、盐碱度高,难以种植作物。2023年开始,团队带领村民在边角地上开始芦笋和叶菜种植。针对土地贫瘠问题,大家给地里施用木屑、废弃的蘑菇菌包基质和羊粪、鸡粪等有机肥改良土壤;对于夏季高温虫害多的问题,大伙商量后拉起了防虫网,安装了诱虫灯,减少害虫的侵扰;面对暴雨导致淹苗的问题,团队不气馁,及时补苗和防治病害,开展新一轮种植。

如今,走进两亩试验地,黄土地上生长着绿油油的芦笋,一侧的白色“纱帐”里“住”满了刚抽芽的四种蔬菜。“我家门口的边角地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,现在地里的芦笋一天能产出20公斤,零售价格也不错;绿色种植的蔬菜不打农药,每斤卖5元非常受欢迎。”陈爱玉说。

在“博士村长”团队的指导下,村民李振家中的边角地也有了新变化,长势良好的斑兰迎来采收季。

“易博士指导我们开展边角地的立体种植,架子上方悬挂着黄澄澄的百香果,下方的斑兰已经采收了4万斤,累计卖了8万多元 。”5亩边角地带来的意外收获,让李振很欣喜。

边角地有了新用途,农业问题有了新解决方案,兴业富农也有了新路径。临高村党总支书记苏雪峰透露,易克贤团队在村里开展了豇豆农药化肥减量技术集成和示范,试验地亩产提高了1000斤,同时科学“减肥”有效促进降本增效,村民获得了更多实实在在的收益。

完成芦笋地的日常指导,一身汗湿的衣服尚来不及更换,戴好头盔,骑上电动车,易克贤赶忙前往附近的凤岭村,该村的村民张秋瑜正等着他进行技术指导。

“之前15亩百香果长得不好,病虫害多,死苗严重,如今在易博士的技术指导下,整个果园的百香果长势好,挂果多,个头大、甜度高的‘钦蜜9号’百香果一级果每斤能卖8.5元。”张秋瑜告诉记者。

芦笋试验田内每日的病虫害、人工管理情况,试验菜地的种植、收成数据……翻开易克贤的笔记本,试验地的点滴变化都记录在册。穿梭于崖州的广袤田野中,笔记本记录了易博士和团队开展技术示范项目的进展、助力产业发展的成效,也见证了一项项科技成果在乡村开花结果。

海南日报三亚6月3日电)